伍爱华继续自问自答:“因为清朝采用了十三行制度。”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并不是不对外进行贸易。”
“清朝初年,清朝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满洲和俄国的边境贸易,康熙年间开始进行海外贸易,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口岸。”
“清朝所谓的海禁,是不允许平民下海,并不是不允许外国商船靠岸,也不是不允许官府的船只出海。”
“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海禁就是为了对抗郑氏海上势力。”
【郑成功举的也是反清复明的旗帜吧?】
【明朝海军实力基本只剩下郑家了?但是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海战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比不过,所以一开始的海禁应该是战略性的政策】
【我听说郑成功是海盗出身啊?】
【怎么可能,人家可是国姓爷,赐姓朱的!】
“清朝初期,顺治帝下令,北到天津、南到广东的所有沿海地区禁止商人民众私自出海,违令者斩,在郑成功□□之后,顺治帝再次下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防止他们暗中支援郑氏家族。”
“当时的要求是寸板不能下海,就是为了杜绝各地百姓给郑氏提供援助,或者干脆投奔郑氏在台湾的据点。”
【这个我知道,我看过韦小宝】
【虽然……但是……】
【我替前面的说:虽然金庸大历史功底好,但是你也不能拿小说当正史看啊!】
【郑克塽的名字总是对的吧?他投降了清朝?】
【他那也是没办法,施琅都贡献澎湖列岛了,还硬挺不成?】
【而且当时他们争权夺利还挺厉害的,很多郑氏族人都不满郑克塽,背着他也有人勾勾搭搭,就是有的勾搭想要篡权,有的勾搭清朝】
【郑氏虽然投降了,但是朱三太子和他的后人不是一直都在吗[狗头]】
【真的,明朝造反:官逼民反,清朝造反:反清复明!】
“而后,随着郑氏家族的投降和没落,没有了心腹大患,清朝的海禁逐渐宽松,康熙先是废除了北方的海禁,而后□□,废除全国的海禁,并且设立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大港口海关进行贸易。”
“而这些地方中,最出名的就是广州十三行。主要原因是乾隆年间,为了规范海防,乾隆规定各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交易,虽然这个规定执行地并不严格,但是一口通商的格局也渐渐奠定下来。”
“《广东新语》中说:海禁甚严,人民不得通澳;而藩王左右阴与为市,利尽归之。”
“在通商的各项物资中,清朝皇帝最看重的就是粮食。”
“康熙时期,清朝的海关税收分为船税和货税,货税进口税16%,出口税4%,船税按照船只大小征收。”
“康熙晚年,为了防止粮食出口,甚至禁止中国商船去南洋贸易,直到雍正年间废除这项规定,并且对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粮食予以免税,并给予封赏。”
【粮食安全不管何时都是最重要的】
【饭都吃不饱,别的东西也没用】
【从这点而言,清朝皇帝们的脑子都很清醒】
“说起清朝的对外贸易,大家都知道《尼布楚条约》,事实上清朝的陆上对外贸易非常频繁,而只要俄国在边界不断生事,清朝就中断贸易来制裁俄国,据说效果很不错。”
“当时的北京设置了俄罗斯馆和东正教堂等机构,供俄国人居住礼拜,可见当时生活清朝的俄国人不算少数。”
“可以说,在对外贸易这方面,清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与欧、亚、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
【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先进啊】
【贸易那么多,怎么都不知道学习一下人家的科学技术呢?】
【主播不是引用了吗,当时贸易的都是藩王左右,那群混吃等死奢侈享受的纨绔子弟,有几个有眼光的?】
说完清朝对外贸易的格局之后,伍爱华才开始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比于明朝而言,清朝对于工商业的管理是更加宽松的。”
“在清朝初期顺治年间,就已经废除了工匠的户籍,将工匠和农民一样视为民户,允许普通农民日常兼职手工业,也允许手工业从业者置田耕种。”
“同时,清朝也保护商人的正常经营,雍正曾有规定,对于敢勒索商民的、组织贸易的、霸占关市的,判刑最重可以斩首。”
“而对于少收税和多收税的官吏,都从严处罚,并且康雍乾先后制定了《关税条例》、《各关征税则例》、《各省课税则例》,明文规定关税和商税,保障商人利益。”
“虽然上层设计如此,但是各地官员不收商人的孝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清朝对于牙行的管理也是非常规范的。”
“对于各种牙行的交易,要求要写明客商、姓名、路引、字号、货物、数目等信息,每个月报备官府,并且严厉打击各地光棍冒充的情况。”
【光棍?】
【古代光棍好像不是什么好词啊】
【这话说的,现代光棍就是什么好词吗?】
“清朝的光棍和我们现代的含义不一样,我们现代光棍的意思纯粹就是找不到对象,一直没有结婚的,被称为光棍。”
“古代时候光棍被称为恶棍可能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