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亡将士的家属们得知太宗竟如此悲痛,都十分感概,他们的儿子牺牲了,但天子亲自为他们哭灵,死有何憾。
祭祀结束后,太宗皇帝对薛仁贵说,朕的将军们都老了,想提拔一些骁勇善战的年轻将军,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换谁被太宗皇帝这么一说,不得肝脑涂地,誓死追随!
太宗得知皇太子要来迎接他,顿时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带领着三千骑兵策马崩腾地去见他的宝贝儿子。
公元646年三月,东征大军返回长安。】
【太宗皇帝重创了高句丽,高藏和泉盖苏文派遣使者向大唐请罪。
然而因着唐军退兵,泉盖苏文在自己本国内越发狂妄,甚至后来在给大唐的文书上面措辞诡异,整个就是阴阳怪气,对大唐的使者非常不敬,更是屡次进攻新罗。
太宗皇帝得知后,再次下令让他停止对新罗的侵扰。
但泉盖苏文就是我行我素,认为大唐不过如此。
于是太宗便取消了高句丽的朝贡资格。
这一次大唐的撤军让百济这个墙头草误以为大唐是怂了,所以他也就胆大包天,主动停止了对大唐的朝贡,与高句丽进行联盟,又尝试与倭国接触,打算夹击新罗。
太宗皇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暂且忍忍这些人,腾出手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灭掉了当时被大唐扶持起来的薛延陀,并设置了燕然都护府,解决了北部的边患。
太宗皇帝回过头来准备处理日渐张狂的高句丽。】
太宗喃喃细语:“这是朕第二次亲征?”
【公元647年二月,朝廷会议上大臣们都统一觉得高句丽地形险峻,一时之间恐怕难以灭国,但上次东征严重地破坏了高句丽的生产,收缴了巨量的粮食。
如今高句丽国内正好遭遇旱灾,已经到了饥荒的地步。
大臣们建议只需要再派遣几支偏师轮番骚扰破坏其农耕,用不了多久高句丽本国内的秩序必定土崩瓦解。
总之,唐军这一次的策略非常高明,用骚扰战来消磨高句丽的国力。太宗皇帝采纳了这个疲敌的战略。
三月,大唐分两路军队,一路,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两人共发兵一万余人,从莱州出发,乘船泛海而入。
另一路由太子詹事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带领三千人,率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
这一战依旧是海路钳击、双面开花。
李勣渡过辽水之后,开始了迅雷烈风般的破坏战,把南苏地区的高句丽军队全部击败,焚烧了这些城池的外城之后安然返回。
牛进达从水路登陆之后,深入高句丽境内,大大小小共战斗了一百余次,全部大获全胜。
十月,他攻克了石城,又在积利城击败敌军一万余人,斩首两千余级。积利城已经是算是高句丽首都平壤的境内了。
牛进达也是非常厉害的猛将了,贞观八年时,他参与大败吐蕃,那一仗是唐与吐蕃在近三百年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唐军的获胜,使得吐蕃从此不敢再犯大唐边境。】
太宗皇帝喜笑颜开,拍掌道:“善!大善!大唐武德充沛,正是尔等为大唐开疆辟地,镇守国土,大唐才能成为历史上的雄狮。”
第150章
【唐军的袭扰破坏战效果十分明显,同年十二月,高句丽王高藏派遣他的儿子高任武来到大唐谢罪。
但太宗皇帝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战争的机器动起来了,哪里能轻易停下来。
况且高句丽国之前的频频冒犯使得他们国家在太宗皇帝这里已经是毫无信用了。
所以太宗皇帝虽然接受了他们的谢罪,但该征讨还是继续征讨……
毕竟在贞观二十一年九月,太宗皇帝便已经命江南刺史王波利征调江南十二周的人力建造大船数百艘,以备东征之用。
船是不可能白造的,大唐早已蓄势待发……
公元648年正月,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右卫将军裴行方率领军队三万从莱州泛海,三月跨过了鸭绿江,高句丽举国震动,军民纷纷弃城逃跑。
但有一个城池例外,那就是泊汋城,城主所夫孙率领一万余人抵挡唐军。】
太宗微微颔首,大厦将颓,却仍然还有人不惧牺牲守护国家,这样的人无论是敌是友,都值得敬佩。
【薛万彻亲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大败高句丽大军,甚至追杀了他们一百余里,最后薛万彻斩杀了所夫孙,并且包围了泊汋城。
但是泊汋城依山傍水,地势非常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
久攻不下??
太宗皇帝顿时两眼一懵,“这怎地再次久攻不下,难道要重蹈第一次东征的覆辙吗?”
群臣安静如斯,不敢做声。
此时此刻,众人再度想起这高句丽是要跨越三代皇帝,一直到陛下的儿子高宗时期,才将高句丽灭亡……想来这一次的东征也是失败了……
杜如晦温声道:“陛下勿急,薛将军乃是三月过的鸭绿江,即便久攻不下,高句丽也是夏季,夏季到对我们唐军来说,天气并不是大问题。”
太宗恍然大悟,方才是他实在太着急了。
“卿说得正是,赏上次是拖延到了冬季,将士们实在不习惯北方的寒冷,这一次应该不是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