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2章
    总之,汉军要进陕西的话,只有三条路可走,分别是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
    龙门渡,黄河自出龙门后,河道敞开,水流的速度也开始哦放缓,但是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恶劣的,其实并不适合大部队的挺进。并且过了黄河还不行,那里还有一条汾水河,很容易被敌军直接狙击。
    而风陵渡呢,是我国最知名的古渡口了,“一见杨过误终身”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这个渡口的条件比起龙门渡还是可以的,但是它还是不适合,汉军如果从风陵渡北上的话要面对中条山,这是连绵的山脉,往上就是蒲津渡,这也就意味着魏军可以在山脉堵你,打输了还能从蒲津渡撤军,真是进可攻,退可守。
    最后一个蒲津渡!这是个非常好的渡口,黄河的两岸都是平原啊,只要过了河,往前就是一马平川,而一马平川的地势也不怕敌军的埋伏。
    除此之外,蒲津渡当时不仅有渡口,还有浮桥。】
    韩信低声嗤笑一声,“是啊!龙门渡、风陵渡,蒲津渡,这三个渡口也就只有蒲津渡能够容许汉军渡河了。不怪乎魏豹将全部的兵力集结在此处。”
    刘邦眉眼飞扬,“打仗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魏豹知晓的事情,我们又岂能不知,还一股脑地栽进去?”
    群臣深以为然,是个人都知道魏军一定会在蒲津渡以逸待劳!并且或许魏军还打着等汉军上岸的时候,直接给汉军来个措手不及。
    【综上所述,魏豹就觉得汉军必定从蒲津渡过河,其实即使韩信没接到情报,大概也能预判魏豹的预判吧。
    而魏豹认为汉军要从蒲津渡过河的话,那必定是要用船啊,所以他就派人盯紧了蒲津渡的渡口,只要蒲津渡渡口出现大量的船只,那就喻示着汉军要渡黄河了……
    在这里,韩信再一次预判了魏豹的预判,他将计就计,命令灌婴将所有的骑兵部队留在了渡口,再将所有的船只调遣到蒲津渡对岸,最后设立旌旗,声势浩大地演练舟船,营造出一种汉军大军即将渡河的架势。
    这其实就是韩信设立的“虚”,但对面的魏豹却以为这是大汉的“实”,那既然大汉的“实”在这里了,魏军自然也得将“实”也摆在这里。
    “实实相碰”才是势均力敌。
    然而另外一边,曹参偷偷带着一万来人的汉军在临晋的上游夏阳,用木罂作为渡河的工具,悄悄完成了渡河。
    木罂渡河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要么就像是我们现代用充气的轮胎绑到一起,上面铺设木板,就是自制皮筏子渡河一样,要么就是充气的轮胎绑成一起,从这边的岸连到对面的岸,上面铺设木桥,总之就像是浮桥一样。
    题外话啊,韩信的这一招,千年后的大明王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也是这么干的!正面声势浩大,吸引敌军注意力,背地里偷偷派出一部分早早过河了。】
    刘邦:“大明王朝……永乐大帝,这称号不错啊!永乐大帝!”
    年号这种东西还要等到汉武帝之后才会出现,所以刘邦是没有所谓的年号的。
    刘邦此时正琢磨着,要不要给他自己也取一个,汉高祖、汉高祖,听起来总是没有永乐大帝牛啊!汉高大帝?汉高大祖?
    不行,咱老刘没什么文化,还是得让朕的丞相给朕取一个!
    刘邦炙热的眼光看向萧何……
    萧何:???
    韩信闻言,眉眼一挑,没想到后世竟然有人也同他一样使出了这样的计策。
    千年后啊……韩信有些遗憾,这人竟不是大汉王朝的人,而是千年后的,可惜没机会相交谈一番了。
    此时的韩信并不知晓大汉也将出现赫赫有名的战将,“封狼居胥霍去病”以及他的舅舅卫青!
    第177章
    【总之,汉军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黄河,然后迅速插向魏国的旧时国都,也就是河东第一重镇安邑。
    因为魏豹将绝大多数的兵力安排在蒲津渡,准备对汉军实行“渡半而击之”,所以安邑的守城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没有防备,曹参很快就攻克安邑,俘虏了魏军守将王襄,切断了蒲津渡口与首都平阳间的通道。
    总之,就是曹参成功绕后,切c位!
    这一切发生得猝不及防,魏豹都懵了……这些汉军到底哪儿冒出来的?
    魏国后院着火,声势浩大,魏豹觉得一定是汉军的主力军全部偷偷过河了,而他自己又被堵死在了蒲津渡口,来自安邑重镇和首都平阳运送军需的道路又被切断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军需供给无法再送过来了!
    没有军需,那还怎么打战?将士吃不饱,上了战场就得死,所以军需必须争取回来!汉军也都已经全部过河,那蒲津渡就没有守着的必要了。
    因而魏豹下令,转移军队,回去争取安邑这座重镇。
    然而……没错,又特么是然而了,韩信就等着魏豹走这一步路了!韩信下令让灌婴率领着骑兵部队乘着这个时候从蒲津渡顺利过了河。
    魏军在前往安邑的途中遇到了汉军的前后夹击,这一前一后嘛,正是先过河的曹参军队以及后过河的灌婴骑兵部队。
    双面夹击之下,魏军大败,魏王魏豹在溃败逃命经过桓县的时候被曹参给俘虏了。
    一个月之后,韩信指挥着汉军攻克魏国的首都平阳,再逐渐平定其他各地,最后魏国归降了。整个山西高原也就代地之外都被韩信一战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