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章
    “姑爷说哪里话?姑爷有什么事尽管吩咐便是,这本就是小的份内之事。”陶溪如此谦谦有礼,让小厮有些诚惶诚恐。
    大衍朝的读书人都是高人一等的,他们素来眼高于顶,哪怕是对沈老爷这样的商人也是不屑一顾的,对于他们这样的奴仆更是不放在眼中。
    而陶溪却一而再再而三礼貌问询,显然是将他这样的下人也是当人看的。这怎不令他动容?
    他心下不由感慨,自家公子能嫁给陶郎君,那是真嫁对人了。
    既然要出行,还是要安排一下的,小厮正准备去套马车,却被陶溪阻止了,“不用马车了吧,我们就随意走走看看。况且你说的书铺似乎离此并不算太远,走着去也用不了多少时候。”
    看陶溪坚持,小厮便也不敢多说什么,自然是依从了陶溪的意思。
    第16章
    陶溪出门本来就是想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他多走走看看,多接触一下这个世界的人或者物,便也能更加直观。所以才没让准备马车,就连跟着的人,他也没让过多安排,也就只带了那个叫木生的小厮。
    出得门来,印入眼帘的便是阡陌纵横的青石板街道,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屋舍,有商铺,有歌楼舞榭。
    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有长袍宽袖描眉簪花的翩翩少年郎,有青衣素裙,挽着松松坠马髻的姑娘媳妇儿,也有粗布短打,行色匆匆的平民百姓。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又似乎出乎了他意料之外。有烟火气,却又丝毫找寻不出半点现代社会的影子。
    直到这个时候,陶溪才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真的已经不属于原来的世界了啊。
    微微垂下眼帘,遮住眼中复杂的神色,心中虽有遗憾,却也知道,既来之则安之,无论在哪里,他都要好好生活下去。
    “姑爷?姑爷?”木生小心翼翼的唤道。
    陶溪这才回过神来,微微一笑,朝着木生点点头,重新迈步向前,“走吧。”
    沈家是在南城,木生所说的书铺在城东,距离不远也不近,走路的话,最少也得半个时辰。
    木生跟陶溪混熟了,加上陶溪这人没什么架子,为人谦逊有礼。因此木生也放开了,话也就多起来了,一路上便滔滔不绝的跟陶溪说起他所知道的泓文书肆来。
    据说这泓文书肆算得上是凤宁县城最大最齐全的书铺。一般的书肆经营的不外乎就是些娱乐众人的话本画册,要不然就是一些常见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并无任何奇异之处。
    泓文书肆则不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难以见到的孤本珍本,甚至还囊括了一些奇闻异志,人文风貌的书册。
    陶溪闻言挑眉,如此正好,那些奇闻异志以及人文风貌正是他所需要了解的。看来听木生的话没错,也只有这泓文书肆能满足他目前所需。
    木生继续八卦,听闻泓文书肆背后主人的来历颇为神秘,好像并非凤宁县本地人。
    这么多年来,这书肆背后之人一直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除了掌柜,就从未见过东家露过面。
    按理来说不是本地人,又没有什么手段势力,是很难将买卖做下去的。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若是遇到本地商户打压,更是寸步难行。
    而泓文书肆并不以赚钱为目的,很多买不起书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都可以随意进去免费看书。甚至有些自己带了纸笔前去抄书,掌柜的也不理会,只要不弄坏了书本,或者将书顺走,掌柜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是因此,这么多年来,泓文书肆在凤宁县读书人的心中,都是有口皆碑的。
    陶溪听木生跟他说起这些,也有些感兴趣起来。
    这个时候,能读书的寒门学子毕竟还是少数,其根本原因就是绝大多数的珍本书籍还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敝帚自珍只想着子孙后代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将来学业有成,不论是科举为官,还是成为当世大儒,都能继续家族的辉煌荣耀。
    没有哪个世家大族愿意将晋升之途无私奉献分享给寒门学子。
    而泓文书肆背后的东家能大公无私,集众多书籍为读书人所用,只单单这一点就让人敬佩了。
    一路上一边听木生说话,一边好奇的左右四顾街旁风物,端的是目不暇接。
    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看了一眼匾额上,古朴端庄的泓文书肆四个大字。落款处是四个小字,书着‘东篱先生’,想来这匾额便是这个东篱先生所书了,这字体风骨果然跟一般的店铺大相径庭。
    陶溪在现代时,从小跟着外公练习书画。后来长大后,有了经济能力,各种书画展也观看过不少,自然也有一番品味在里面,他能一眼就看出一副字画的好坏来。
    只是外公早早去世,那个世上就仅仅剩下他与弟弟这个唯一的亲人。
    这东篱先生也不知是不是这书肆的幕后东家。字如其人,能写出这样大气的字体,那么开家书铺培养读书人也就说得过去了。
    书铺并不算很大,至少在陶溪眼里,跟他所见的现代书店书城之类的差太远了。
    铺子里摆着几排木架,上面书册竹简五花八门都有。看得出来,这间书铺已经尽力收集了各种书籍了。
    里面或坐或站了好些穿着青衣书生袍服之人。有的已经年过半百,须发苍苍,有的尚是垂髫童子,约莫与父兄一起来的。更多的却是年轻的读书人,三五成群,有的正埋头苦读,有的正奋笔疾书,却没有一个喧哗吵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