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下乡的姐姐回来了 第595节
    但像费阿姨那种,真的让于朵有些厌恶了。
    行吧,遇上了还是要好好打招呼的。
    她们走了,邱新梅继续洗衣服,越洗越心酸。
    她洗,于承在旁边清。
    看她脸色不好看,于承道:“一台半自动洗衣机才几百块。咱们攒一攒,争取冬天之前买到。”
    “少给我画大饼。”
    “这回不是画大饼。之前就我一个人挣外快,确实负担不起两个孩子的教育投资。但如今你顶了半边天啊。”
    他们们之前两百多一个月。直接拿100块让儿女去学英语,确实有些吃力。
    毕竟将来花钱的地方还多。万一还需要补课什么的呢?
    如今邱新梅摆摊卖衣服,之前亏了一把。但如今一天还是能有三五块进账的。
    两人一个月加起来也三四百了。
    而且啊,大杂院很多人都被带动去摆地摊了。
    除了在于凌那里批发衣服,不少人家都是在顾朝暮的贸易厂批发的各地特产。
    摆地摊的投入不大,一块毛蓝布、一两张小凳子,一辆自行车,齐活了。
    就批发起批价的东西,卖完了再去进货就是了。
    估计这个风气很快能从十六号院扩展开去。
    邱新梅道:“那还不是差得远!”
    “不去和她们俩比,咱们的日子还是过得的。电视机咱们买了,攒几个月把洗衣机也买上。一年争取置办两个大件!”
    两人正说着,娜娜从屋里把于鹏去年卖冰糕的小拖车、柜子拖出来了。
    于承道:“娜娜,
    你干嘛呢?”
    “我洗一洗,回头去批发五块钱的冰糕回来卖。比小姑以前糊火柴盒好多了。哥哥以前一天挣两块多,如今有竞争,我一天能挣一块就好。”
    哼,与其在家看妈妈的脸色,一点没做好就被骂‘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够’,她不如跟着外公出去卖冰糕。
    外公有遮太阳的大伞,在树下也没有多晒。
    第431章
    全大杂院就一个公用的水龙头,别人家还等着用呢。
    于是娜娜将就爸爸清了衣服的水洗第一遍。拿着刷子一边浇水、一边刷。
    回头等水龙头空了,她准备再洗第二遍。
    于承看她说干就干,来真的。
    于是劝道:“你哥当初一次进五块钱的。要不你先进三块钱的?咱家可没有冰箱啊。”
    附近这一片,也就关大爷用上了冰箱。
    大家当前的共识还是,夏天热的话忍一忍就过了。冬天,冬天北京室外那是纯天然的冰箱。
    为此花一大笔钱就没有必要了。
    不过关大爷什么电器都配齐,大家觉得也正常。
    大户人家的少爷出身嘛!
    以前是没办法,有钱都没得门路去买。而且那会儿他也不敢露富。
    但如今,于朵就是开电器行的。给他进货价,钱不够还能分期付款。
    娜娜听了爸爸的话想了想,是要考虑到有竞争了、卖不到那么多的情况。
    就算关大爷好说话,她也不能总是卖不完,拿去人家的冰箱里存放吧。
    她点头道:“好!”
    那就一次先进三块钱的试试。
    不是太远,走十多分钟。她早上吃过早饭,推着小推车去进货就是了。
    回娘家来的路璐看到这一幕道:“咱们大杂院如今可是都被带动起来了啊,一切向钱看!”
    她今天要参加同学聚会,把孩子带回来想让她妈看着。
    结果路大妈回复她‘不得空,一会儿要去摆摊’。
    路璐就说补偿她这一天的损失。
    结果人家说‘摆摊的,就得天天都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家顾客就去别处买了’。
    整得比正经上班还要敬业。
    现在大杂院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摆一到两个摊,摆在不同的市场。
    于承和邱新梅摆一个摊。周大妈和小儿子,大儿子和大儿媳就是摆的两个摊。
    谁有空谁去!
    确实每天辛苦几个小时,一个月能多几十块贴补生活啊。
    (类似的摊子多了,也有些影响生意。邱新梅近来生意都没以前好了)
    路宽这个当哥的怼妹妹,“正经工作确实比不了摆摊挣的啊。不向钱看,向什么看?你当老师难道真是为人民服务啊?还不都是为人民币服务。冷不丁的跑回来让妈给你看孩子、不出摊。你有事,别人没事啊?”
    路大妈和儿子、媳妇摆摊挣的钱,一半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四份之一存起来准备买电器,四分之一贴补到生活费里。
    如今家里每天都能吃上肉,他儿子、闺女脸上眼瞅着也长肉了。
    于承朝路璐看了看。她哥已经教训过了,他就给个面子不吭声了。
    不然说他全家‘一切向钱看’,看他会不会怼人。以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说话肆无忌惮么?
    路宽媳妇道:“回头把大院的门关上,小孩子都聚在一起玩耍不就是了。我洗过碗也要去帮忙,你侄儿、侄女也是这样。”
    路宽说完就用自行车绑上货、推着出门了。去晚了摊位搞不好要被人占。
    如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好的位置金贵呢。
    路大妈则拎了个小板凳准备出去坐公交车。自行车只够带货,她得自己往返。
    路璐道:“妈你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么?怎么如今也这么热衷摆摊挣钱了?”
    路大妈停下脚步道:“那钱进自己兜里是真香啊!就照你嫂子说的,这大杂院里又不是不留人。谁都能捎带帮忙看着。你儿子也不是吃喝拉撒离不了人。”
    以前如果没有工作可以继承,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可如今,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二道贩子说起是不好听,但真能挣钱啊。挣了钱割肉吃、攒钱买电器……这不好么?
    而且,他们是有正经营生,不是专门做这个的。
    关大爷他们在车上也在说起幸福里十六号院的人,天天去出摊的事。
    于凌惊讶地道:“被我嫂子带动的啊?”
    虽然大杂院的人是在她的摊子上批发的衣服。
    但是没经过她,齐欢那里直接就给办了。反正就按规矩,20件起批嘛,概不退换。
    先是周大妈看于承、邱新梅摆地摊卖衣服好像挣到钱了,便去找侄女儿打听。
    反正如果挣不到钱,那两口子不会一直干的。
    上了八小时的班还去摆地摊,不知道累啊?
    何况不是还听说小邱得罪了人,还是通过于凌才摆了讲和酒,还赔了人家几十块钱么。
    这样都还继续干,显然有利可图。
    听侄女儿说20件就可以批发。几十块的本钱她也拿得出来啊,试试!
    这一试,大妈们就都拿私房钱行动起来了。
    广货、样式又好,态度好些,都挺好卖的。
    三五块钱一件的t恤,夏天穿着还挺洋气,洗起来也方便。
    去扯布来做褂子、短袖衬衣,也差不多的价。还不如t恤好洗呢,人家还是纯棉的。
    这不就整个大杂院都被带动起来了么。
    没见人家于朵、于凌姐俩一年半前就开始倒卖废品、鸡蛋。如今已经有自己的房子,又要买车了么。
    她们那会儿没胆子跟着一起干,现在摆摊的都能登记办理营业执照了,还不干啊?
    又不像关大爷,还有祖传的两进院子可以收租。
    如今物价涨挺快的,不挣点外快怎么办?
    这事儿于朵倒是知道。
    大家都卖衣服,那衣服就不好卖了。哪怕后来分了款式的进货。
    杨大妈给她打电话,她就出了个主意:让她们到旁边顾朝暮租的四合院批发那些外地特产去卖。
    那些退伍兵也乐得有人来批发,省事儿啊。
    知道是于朵住的大杂院的人,还给送货上门。
    吉普车一趟就拉过来了。下了货,几个大妈就过去分。
    大杂院那边,路大妈
    母子出了门,周大妈母子、兄弟后脚也出去了。
    于凌点点头,“财帛动人心,正常发展。不过,摆摊的和正经上班的收入差距这么大,这有点不正常吧?”
    万医生道:“如今有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